本文转载分享B站上刘擎教授的视频内容,使用AI工具提取音频整理而成。

【刘擎】孤独应该被享受还是应该被拯救?我们如何面对孤独?

害怕孤独的人,大约是害怕自己:因为肤浅而不敢深究自己,或者,因为自己过于复杂纠结,而不能够,明辨自己。
承受孤独的能力是一个人灵魂深度的显现。

大家好,我是刘擎。今天呢,我们继续来谈论孤独这个话题。上一次我们谈了孤独是什么,以及他是为什么来的。孤独呢,是一种难以描述、难以定义,却是正确的感觉。主要是让我们感到跟世界脱节了,我们有一种虚空、无力、无意义感的这样一种普遍的感受。而他是一种现代现象,那么现代人怎么来面对孤独呢?有一些方法,但是我先说大部分是不太起作用的。如果它起作用,我们现代人不会为普遍的这个孤独感困扰或者感到焦虑了。

这本书啊,《孤独传》他里面专门讲了,就是说爱情成为现代人好像拯救孤独的一个特别重要的方式。为什么呢?是因为当我们觉得跟世界脱节的时候,如果有一亲密关系就是爱情关系,爱情当中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全面的。他是从身体到精神到趣味,它是一个全面的关系。于是好像是成为一个传统社会的一个替代物,在这里呢,而且我们会有一种一种灵魂的高度的契合。所以他举的例子叫一本是经典的小说《呼啸山庄》,还有一个是现代的小说《暮光之城》,来讲人们为什么通过寻找这个所谓的soulmate灵魂伴侣,把自己的不完整成为完整的。

他这个传统啊,在柏拉图那里有,你如果读过《会饮篇》的话,里面讲到人本来是什么?是一个球体,然后呢是有四只脚,四个手,然后呢由于得罪了天神,被劈成两半,然后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残缺不全的,因为找到了另外一张,我们合体了,才会感到自己是实现了完满,是fulness。否则我们是一半这样一个神话,这样一个传统在西方特别有影响。所以寻找灵魂伴侣是让自己完满,也是拯救孤独的一种方式。要顺便说一句啊,这个是,经常有人说这是柏拉图的爱情,但是如果你去仔细读《会饮篇》,这是一个剧作家阿里斯托邦的言辞,他这样表达特别生动,特别迷人。但是你仔细去读,至少按照我的解读,苏格拉底是不同意他的看法的,在《会饮篇》里,一个个人先后出场来讴歌爱神,但是其实苏格拉底是不同意前面所有人的看法,他有自己的一个关于爱的阶梯的这样一个理论。

那么回过头来我们再来看爱情对于拯救孤独的作用,它真的能拯救吗?的确如果你幸运的遇到了美满的爱情,两个人心心相印,而且所谓白头偕老或者走过了很长的时间,他确实对于孤独是一个解药,是一种拯救作用。

美满的持久的爱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是,你是可以努力的,但是努力并不能保证结果,这就是现代人自由带来的另外一面,因为自由有一个特别强的特征,就是把个人的自我意愿放在——如果不是最高的,是一个非常优先的地位。那么我的意愿和你的意愿碰巧你情我愿,大家情投意合的时候很好,但是这个时刻能够有多长久,是非常大的一个挑战。当热恋的那个阶段过去的时候,你的意愿和我的意愿可能就会形成冲突。到最后如果都是以自己的意愿为中心的话,我们大家很难维系一段关系。于是呢爱情她可以成为一种解药,孤独的解药,但是在相当多的例子当中,它又是一种孤独的毒药,是孤独泛滥的源头。

那么还有什么办法呢?另外一种我们想到的办法就是扩展自己的社会交往。这是虽然像《孤独传》的作者还有很多人把独处和孤独分开,但是我们想想,我认为他们过于夸大了这两者的区别。因为在古代社会独处可能并不导致孤独,是因为有一个超越性的存在支持。当我们失去超越性的存在支持的时候,你确实需要一个人间的网络来支持你。

但这里现在造成了一个问题,特别是在现代的这个网络社会,我们出现了一个悖论。像我们年轻的时候,你要写一封信或者写一封情书,要到邮局里去寄,要等待很长时间,大概三天五天才能得到一个回应,而现在你渴望的在微信上有一个表达或者有一个表情就能够得到回应。但是为什么在社交媒体如此发达和普遍的时候,人们孤独并没有减少,而且更加普遍和显著。哎,这种《孤独传》的作者在第五章,他有一个叫做晒图焦虑症,他没有用这个话,但我的解读是,我们有了一种广泛而肤浅的社会交往,也就是说什么呢,我们这里是很多人,但是我们的交往方式呢是说我们有一个分享,然后呢经常是在把自己经过美化的生活的样子在那里打了卡了,拍了自拍的照片了,放在朋友圈里,然后呢等待朋友的点赞,然后你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你回馈给别人,也是用这种方式。

这种交往呢,让你形成一种我有很多朋友的幻觉,也是一种朋友,但是这种朋友,和传统社会或者更早一些的社会当中这个朋友的意思是非常不一样的,而且由于我们把自己生活当中比较美好的一面或者过度美化的一面展现给别人看,是对朋友之间形成一种压力,大家有一种美化竞赛在那里,于是呢我们不太能够把自己消极的、灰暗的、而受挫的一面表达给别人。所以是我们的那种关系是一种局部的、外在的、浅薄的、肤浅的一种关系,所以他不能够构成你最大的一个支持。大家想一想,你现在听说打开你的微信好友大概至少有几百个、上千个甚至两三千个朋友,你问一下自己,有多少人你是可以在特别继续帮助的时候,无论是现实的帮助,比如说你身体有病了,或者是你在情感上特别受挫了,你可以没有丝毫顾虑地去跟他通话、求助于他?你如果有一个就不错,有两个或者有三五个,那你的人品非常好了。在这个时候往往你求助的还是爸爸妈妈,对年轻人来说,有的时候爸爸妈妈你就知道求助他,你会付出代价,是爸爸妈妈对你有要求。现在的年轻人,现在的个人主义,他经常会陷入某种悖论。所以社交媒体呢也会给我们带来一种虚假的满足,好像我们能够短暂的告别自己的孤独感或者环节,它是一种止痛片,它根本不能够治愈。

我们有一个著名的美国社会学家叫David Riesman,理斯曼,他写过一本很有名的是1950年出版的叫做《孤独的人群》的书。这本书呢它给出了三个类型,三种人格类型,叫传统导向的、内心导向的和他人导向(Tradition-directed、Inner-directed、Others-directed)。那么他认为呢在古代的时候,在中世纪的时候,人们呢是传统导向的,这时候人不太孤独,因为你会循着这个惯常的礼教礼仪啊封锁啊来行事。而到了后期到文艺复兴啊启蒙时代,人有一种所谓内在的导向,内在导向就说你有一个明确的人文主义,或者是这个理性的宗教的引导的一种价值观。所以呢你是一个比较内在充实的人。到了现代他是这样,在美国20世纪中叶以后呢,从内在导向的这种主流的人格转向了外在导向。为什么呢?那时候的经济生活已经不是满足人的基本生存,而是满足消费,在消费文化当中的人们就有一种相互攀比的那种心态。人们也是要把好的那一面来展示给人看,而我自己更隐秘的难以表白,难以告知众人那一面被隐藏起来。所以大家好像交往很频繁,很热闹,但是呢都处在一种孤独当中,因为我们没有深度的交往。所以总结起来说,现代人拯救这个孤独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个是亲密的爱情关系,爱情关系它是深刻而全面的,但是它是高风险的,它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第二种呢是广泛的社交关系,但是呢由于我们是一个外在导向的,或者是由于一种广泛而肤浅的社交关系,它导致一种内心的空虚化,这样一种普遍的交往看上去很热闹,但是呢不能够给你带来真正的意义、力量和情感纽带。

好,最后我来谈谈自己对思考孤独问题的一些感想吧。非常没有把握,也谈不全面,就供大家参考。

记得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城邦的动物。他说离开城邦,非神即兽,就是动物,不需要群体的生活。而神不需要,因为神是完全自足的,他是self-sufficient。于是他说最好的生活是什么呢?是沉思的生活,是哲学家的生活。为什么呢?哲学家的生活就是模仿神,他在那里沉思,他也过了一种自足的生活,像佛陀,像中国的孔子,爱因斯坦哥德尔这种人,他们大概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但是像我们大多数人,我们离不开跟人的交往。问题是,刚才我说的那两种主流的方式,是非常片面的,也是一种过度悲观的描述。就是上次我们说到这个自由和孤独是共生的,但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既享受现代的个人主义的自由,又能够缓解孤独给我们带来的挫败感、无力感、空虚无意义感呢?这仍然是可能的。

但是我觉得我们首先要避免的一种现代的疾病,是一种自我中心的个人意愿主义,就是把我喜欢、我愿意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对自己的意愿没有真正的识别和反省。经常有人建议说,在现代,你如果要避免孤独,好像就是要固执己见,坚持自己不管别人说什么。但是你想想,我们能够接纳一个自己不够喜欢、不够满意的自己吗?所以说是两面,要接纳自己,你首先要挑战自己,要变成一个不断成长的、生机勃勃的自己,要不断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对吗?所以这里边好像是一个悖论,他都要求你在独处的时候有一个深度的自我反省,而在这个意义上,孤独是对你有帮助的。

有另外一个作家他写道,就说你在独处、在沉思的时候,一开始是有惶恐的,慢慢的你会改变,重新去思考自己的经历的人和事,你通过阅读反省,你会慢慢地辨识哪些是需要改善的,哪些是需要扩展的,而哪些是需要基础的。当然,在孤独中的思考不是让你排除他人,你的心情的不断的丰厚成长,不是与世隔绝的,恰恰相反,他是跟他人的互动不断地关联在一起的,越是有自己的见解和见识,你要放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得到检测,这需要你有一种冒险的精神去袒露自己。比如说你分享一个一首歌、一个电影、一个小说、一篇文章,他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泄露你自己对吗?他暴露你的品味偏好,甚至你的价值观。如果你只是想取悦他人,得到一个最迅捷的点赞,那你可能会找一种最安全的、所有人喜欢的流行的东西来跟人分享。而深度的暴露自己呢,可能别人会对你说三道四,会对你judge。

但是所有的信任,所有的生活关系都需要这样一种坦诚和谈论。你的坦诚会激发对方的坦诚。当然,这可能会造成不愉快的结局,但是没有这样的冒险,也不可能赢得丰厚的、深厚的这种友情和亲密关系,获得一种sense of belonging,这种归属感。

但实际上我们不只是在私人交往中,我们在共同的事业中更有可能造就一种真正的共同体。它是一种情感的联系,是一种精神纽带,也是一种意义的共同体和友谊的共同体。在共同的事业、共同的目标,甚至共同爱好中都可能达成。它赋予了你一种更大的意义背景。这样我们可能就达成了现代人所稀缺的,一种超越了个体自我的,更大的支持。

所以在我看来,孤独当中的自我成长和更深厚的人际往来,它是相辅相成的。实际上你在生活当中会发现,越能够承受孤独,不仅承受孤独,甚至享受孤独的人,他们反而是那种更有趣的灵魂,反而能够更有效地开展跟人际的深刻的交往。这是我觉得我们在现代生活当中,能够打破那种自我中心主义和唯一元论的那种困境的一个出路。实际上在我们身边都有这样的例子不是吗?
·
有时候我看完一本书,会在书的最后写上自己的一点点心得。那最后的最后我就把我读完《孤独传》的最后一页,我写的两句话分享给大家:“害怕孤独的人,大约是害怕自己·。 因为肤浅,而不敢深究自己,或者因为自己过于复杂纠结,而不能够明辨自己。承受孤独的能力是一个人灵魂深度的现象。”好的,今天呢我们就谈到这儿。

我们想一想,大概b站也是一个共同体。我们在这里可以发现相似而有趣的灵魂,哪怕彼此有争议,也会获得新的成长。好了,今天我就分享到这里,这些初步的没有把握的体会,就请你参考批评。大家有什么自己的见解呢?请在下面留言,我们一起来探索。今天就到这里,我们下次再见。